-
通桥街道人大代表专班护航经开区重点项目建设
在重庆经开区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中,通桥街道创新成立人大代表专班,以"一线工作法"推动四大重点项目建设提速增效。该专班通过统筹资源、化解矛盾、优化服务,成为连接政府、企业与群众的重要纽带,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电力动脉建设中的民意协调 双桥至沙湾110kV输变电工程作为经开区能源保障关键项目,在茅店、天湖、山湖三个社区推进时面临线路走向争议。人大代表专班组建专项协调小组,采取"现场踏勘+院坝会"形式,先后组织13次居民协商会,将15座铁塔选址优化为避开密集居住区方案。针对电磁辐射疑虑,专班联合电力部门开展科普讲座,发放宣传手册800余份,同步推动受影响农户青苗补偿标准提升12%,确保2公里线路施工较原计划提前20天完成杆塔组立。 二、停车配套工程的生态平衡实践 花漾龙水湖停车场建设初期,百亩用地涉及湿地保护红线调整问题。专班成员牵头自然资源、生态环保等部门现场办公,推动设计方案三易其稿:缩减硬化面积15%,增设雨水花园系统,保留原生乔木217棵。施工期间建立环保监督员制度,组织社区群众代表每周巡查扬尘、噪音控制情况。目前项目已完成地下管网铺设,3000个停车位将配套建设充电桩占比超30%,成为重庆首个获绿色建筑预认证的停车场项目。 三、绿色制造的产业链赋能 双穗纸制品项目落地过程中,专班发现企业面临环保审批与产能规划不匹配的困境。通过调研周边5家包装企业需求,代表们建议将原定普通瓦楞纸生产线升级为食品级彩箱专线,并协调市场监管部门开通"绿色通道",使企业提前45天取得生产许可。项目投产后预计年消纳本地再生纸浆3万吨,带动周边物流、设计等6家配套企业集聚,形成完整包装产业链。 四、教育基建的民生温度 经开区四方小学建设遭遇地质条件复杂、雨季施工受阻等难题。专班建立"双清单"机制:一方面督促施工方增加旋挖钻机等设备投入,另一方面协调住建部门专家驻场指导地基处理。针对家长关注的校园空气质量问题,推动教室采用无机预涂板等环保材料,并组织家长代表参与建材抽检。1.6万平方米校舍主体已封顶,配套道路建设同步完成,确保2024年秋季开学前交付使用。 这支由21名市、区两级人大代表组成的专班,建立"问题收集-分级处置-反馈评价"闭环机制,累计协调解决施工许可、用工招聘等各类问题67项,推动项目平均建设周期缩短18%。其创新实施的"代表联企日""工地开放日"等做法,已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经验在重庆多个工业园区推广。
2025-08-26
-
渝北区打造临空创新高地 生态圈赋能产业升级
在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重庆市渝北区通过招商引资与平台建设双轮驱动,加速临空都市区高质量发展。聚焦环保科技、医疗器械、电子商务等领域,构建多元化创新生态,推动研发投入占比突破3%,形成“平台+基金+孵化”全链条服务体系,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一、专项投入构建科技服务平台矩阵 渝北区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重点建设环保检测技术、微系统医疗器械等8大公共服务平台,其中6个已落地运营。平台面向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技术验证等支持,累计服务企业超500家次。环保检测平台引入光谱分析等先进设备,助力企业通过国际认证;医疗器械平台建成电磁兼容实验室,缩短产品上市周期30%。 二、全球资源联动创新孵化模式 探索“技术合伙人+孵化平台+国际协同”机制,整合20余个国家研发资源,设立平行孵化基金规模达5亿元。中科创达等208个优质项目入驻,涉及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某智能驾驶项目通过该模式获跨国技术团队支持,6个月内完成原型开发。国际孵化器引进北欧清洁技术项目,推动本地环保产业升级。 三、电商生态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与头部企业合作建成农村电商产业园,创新“双返佣金”模式:大平台提供流量支持,小平台对接县域特产,带动300余种农产品上行。建成冷链仓储中心3个,培育本土电商品牌50个,年培训从业人员超2000人。2023年全区电商交易额突破500亿元,其中农产品占比达35%。 四、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创新活力 推进研发机构法人化改革,30家试点单位实现知识产权作价入股,10家行业研究院转化成果超200项。某新材料研究院通过改制,研发效率提升40%。全社会研发经费连续三年保持15%增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至80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件。 渝北区通过系统化布局创新要素,形成“平台支撑-孵化加速-产业协同”的发展闭环。下一步将聚焦航空制造、智能终端等临空特色产业,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力争三年内培育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2025-08-26
-
酉阳创新旅游发展机制打造武陵山区文旅新高地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近年来通过强化资金保障、优化景区布局、创新营销模式等举措,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文旅项目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格局,为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一、强化资金保障完善基础设施 当地设立4150万元旅游专项发展资金,重点用于景区提质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智慧旅游系统开发。资金使用实行项目库管理,通过竞争性分配机制优先支持核心景区建设,其中桃花源景区完成生态步道扩建,龚滩古镇实现滨江景观带全线贯通,阿蓬江大峡谷建成玻璃观景平台等标志性项目。 二、实施梯度开发优化空间布局 按照"统筹规划、分批实施"原则,构建"3+2"景区发展体系:重点推进桃花源、龚滩古镇乌江画廊、阿蓬江大峡谷三大核心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同步实施龙潭古镇抗战文化街区修复、酉水河古镇滨水休闲区建设。通过差异化开发策略,形成自然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三大产品体系。 三、构建专业化营销网络体系 桃花源旅游投资集团成立营销中心后,在五大区域设立办事处,实施精准营销策略。西南片区主打自驾游市场,华东片区侧重文化研学产品,华北片区推广避暑度假线路。通过建立客源地旅行社合作联盟,2023年新增签约旅行社达百余家。 四、打造品牌活动提升市场影响 系列文旅活动形成持续影响力:摄影大赛吸引专业摄影师聚焦土家民俗,汉服婚典成为传统文化展示窗口,啤酒音乐节带动夏季夜间经济,驴友徒步活动激活山地旅游市场。这些活动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2023年过夜游客占比提升至38%。 五、深化产业融合延伸价值链 推动"旅游+"跨界融合,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园12个,培育非遗工坊20余家,开发土家织锦、苗绣等文创产品百余种。通过建立旅游商品产销联盟,2023年二次消费收入同比增长25%。 六、智慧化建设提升服务效能 建成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实现重点景区5G网络全覆盖。推行电子导览系统和无感支付服务,游客满意度达92%。通过分析客流数据,动态调整交通接驳和安保力量配置。 七、完善政策体系优化营商环境 出台促进旅游投资实施办法,对重大文旅项目给予用地保障和税收优惠。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将平均办理时限压缩至15个工作日内。2023年新增旅游市场主体同比增长30%。 八、强化人才支撑增强发展动能 与高校合作开设旅游管理定制班,培养复合型人才。实施"金牌导游"培养计划,开展服务技能大赛,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95%。建立旅游专家智库,为规划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九、生态保护优先确保可持续发展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核心景区实行游客容量控制。推广电动观光车和新能源设施,建成生态停车场3万平方米。实施古树名木保护工程,修复生态脆弱区面积达500亩。 十、区域协作拓展发展空间 加入武陵山文旅发展联盟,推出跨省旅游环线产品。与周边区县共建无障碍旅游区,实现景区联票互通。2023年通过区域协作带来的客源占比达22%。 通过系统化推进机制创新,酉阳正逐步形成全域联动、产业互促的旅游发展新格局。最新统计显示,当地旅游收入对GDP贡献率已突破15%,带动就业超3万人,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5-08-26
-
两江新区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释放引资红利 优质项目最高可获10万启动资金
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两江新区通过举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事为纽带整合产业链资源,为优秀项目提供资金扶持与孵化服务。此次大赛不仅设立分层级奖项,更联动金融机构、产业园区构建招商引资新渠道,特等奖团队可申请10万元无息创业资金,助力青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一、赛事体系分层孵化多元领域项目 大赛依据创业阶段划分创意组、初创组和成长组,覆盖商工、现代农业、互联网等赛道。其中,智能硬件、农村电商等创新项目占比超七成,体现区域产业布局与青年创业趋势的深度契合。赛事设置差异化评审标准,重点考察技术前瞻性、商业模式可行性及社会效益。 二、资金与政策支持形成组合拳 除奖金激励外,组委会联合多家创投机构提供融资对接服务,入围项目可优先入驻合作园区享受租金减免。符合条件的团队可申领创业补贴,包括法律咨询、人才招聘等配套服务。"青锋计划"为获奖者提供最高10万元免担保启动资金,二三等奖项分别对应8万、5万元额度,资金使用范围涵盖设备采购、技术研发等核心环节。 三、全周期创业服务赋能项目成长 所有参赛者均可参与创业训练营、专家巡诊等公益活动,由行业导师提供市场定位、知识产权等专项辅导。大赛合作孵化器将跟踪重点项目进展,对获得融资的企业给予持续资源导入,形成"赛事选拔-孵化加速-产业落地"的闭环培育机制。 四、区域创新生态效应持续显现 历届大赛涌现的优质项目中,近三成已实现产业化,部分团队通过赛事对接获得千万级风险投资。两江新区依托赛事平台,进一步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与市场端的转化通道,推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当前,新一轮项目征集已启动,重点吸引绿色能源、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团队报名。
2025-08-26
-
沙坪坝区深化功能区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沙坪坝区围绕"两区两带"空间布局,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加速推进五大功能区建设。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培育新兴增长极,着力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一、优化空间布局打造特色功能区 东部片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集商务办公、商业消费、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功能展示区。中部依托歌乐山生态资源,建设国际慢城功能带,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西部片区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布局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打造开发开放创新引领区。缙云山片区突出生态优势,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形成集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功能带。 二、推进重点片区开发建设 完成西部物流园产业规划升级,重点培育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健康服务等特色产业集群。加快井双片区城市更新,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产业升级。青凤片区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通过片区联动开发,形成多点支撑的发展态势。 三、加速重大项目建设进度 全年推进102个重点项目建设,其中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完成主体结构施工。铁路西客站启动站房扩建和周边路网优化。嘉陵江磁井段防洪护岸工程全线开工,同步实施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这些项目将显著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宜居水平。 四、培育新兴经济增长极 重点打造"三园三城"发展载体:物流园升级为多式联运枢纽,青凤园聚焦智能制造,台资园深化两岸产业合作。井双新城突出产城融合,万达文旅城发展文化休闲产业,上新新城建设科技创新基地。通过差异化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五、完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建立重点项目服务专班,优化审批流程,强化要素保障。出台专项政策支持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通过营商环境优化,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发展。 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在开发建设中严守生态红线,实施缙云山、歌乐山生态修复工程。推进嘉陵江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水源保护。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共进。 当前,沙坪坝区正以功能区建设为抓手,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通过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确、资源配置高效的发展格局,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8-26
-
梁平区财政评审四大创新助力招商引资提质增效
梁平区通过优化财政投资评审机制,为招商引资项目提供高效服务保障。近年来,该区以流程再造、范围扩容、质量管控和作风强化为抓手,推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显著提升,累计完成近1500个项目评审,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流程再造实现评审提速 通过压缩审批环节,将传统5个环节精简为立项与终审2个关键步骤。针对工业园区、高新区等重点区域实施"随报随审"机制,重大项目评审周期较常规流程缩短40%。建立分级限时办结体系,亿元级项目20日内完成全流程评审,千万元级项目压缩至10个工作日,2023年重大项目平均评审时效同比提升28%。 二、全口径覆盖强化资金监管 评审范围突破传统基建领域限制,形成"6+3"监管体系:涵盖产业发展、智慧城市等6类财政支出,同步将国有企业设备采购、信息化建设等3类非工程类项目纳入监管。特别对20万元以上行政资产采购实施穿透式评审,实现财政资金支出评审覆盖率100%。 三、动态核价机制确保公允性 建立"双轨制"价格比对系统,既依据住建部门定额标准,又接入大宗材料交易市场实时数据。对偏离市场价30%以上的项目启动价格听证程序,2022年以来通过价格纠偏机制,累计核减虚高预算项目47个,同时对民生类项目合理调增预算12项。 四、三维联动防控预算风险 推行"图纸-清单-现场"三位一体核查模式,重点项目实行"1+4"联合踏勘制度,即评审方联合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四方现场确认。针对工程变更建立"必要性论证+预算重审"双控机制,2023年累计否决非必要变更申请23项,从源头遏制超预算现象。 该体系运行以来,评审结果异议率持续低于0.5%,重点项目建设周期平均缩短15个自然日。最新统计显示,通过标准化评审节约的财政资金,可同时支撑3个中型民生项目建设,资金集约化效应日益凸显。
2025-08-26
-
南岸区聚焦三大领域推动产业协同创新项目落地
在招商引资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下,南岸区通过政策扶持与资源整合,近期正式公布了一批产业协同创新立项项目。这些项目聚焦智能终端、车联网及物联网领域,旨在推动区域产业升级与技术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布局凸显战略方向 此次入选的10个项目均围绕南岸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展开。其中,智能终端领域的技术研发占比最高,涵盖指纹识别模组、显示屏智能制造检测等细分方向;车联网与物联网领域则涉及车载通信、光传感模块等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分布体现了区域对产业链协同创新的系统性规划。 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 参与申报的企业均为南岸区本土科技型企业,包括翌辰光电、美景光电等具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市场主体。例如,某企业研发的指纹识别模组技术可提升智能手机安全性能,另一企业开发的自动化检测系统将助力显示屏制造降本增效。这些项目均由企业自主提出技术路线,经专家评审后获得资金支持。 三、资金投入注重实效性 总资助金额达数百万元,单个项目最高获70万元支持。资金分配遵循“重点突出、兼顾均衡”原则,既对技术领先项目给予倾斜,也保障多领域协同发展。资助款项将专项用于设备采购、人才引进等研发环节,确保创新成果可转化、可落地。 四、政策协同构建创新生态 南岸区科委通过建立“申报-评审-公示”全流程机制,确保项目遴选公开透明。相关政策明确要求获资助企业需在约定期限内完成技术指标,并定期提交进展报告。此举既强化了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也为后续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奠定基础。 五、技术突破瞄准产业痛点 立项项目中,石墨烯材料应用、半导体光器件封装等研发方向均直指行业共性难题。以某企业开发的物联网监测接收机为例,其宽带监测性能可满足工业场景需求;另一企业的车载智能通信系统则填补了特种车辆技术空白。这些创新有望带动相关行业标准升级。 南岸区近年来持续优化创新环境,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完善配套政策等措施,已逐步形成“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集聚”的发展路径。此次立项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增强区域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竞争优势。
2025-08-26
-
南岸区联动制造服务构建千亿级物联网产业集群
在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南岸区通过招商引资成功落地德国UST传感器封装与深圳首云智能终端两大重点项目,标志着该区域在完善物联网产业链、推动制造服务融合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两个项目将填补当地产业链关键环节空白,预计创造年产值超55亿元,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一、产业链补链强链取得实质性突破 德国UST公司作为全球传感器领域的领军企业,其落户南岸区的封装项目将实现从芯片设计到终端产品的全链条覆盖。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20亿元规模的产业集群,有效解决当地物联网产业在高端传感器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与此同时,深圳首云项目聚焦智能终端设备制造,其35亿元的预期产值将显著提升南岸区在智能穿戴、医疗监测等细分市场的占有率。 二、制造服务融合构建新型产业生态 南岸区在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创新性提出"制造+服务"双轮驱动模式。一方面通过引进核心器件制造商夯实产业基础,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开发基于智能硬件的增值服务。这种模式在智能家居、远程医疗等领域已初见成效,部分企业通过服务增值使产品利润率提升40%以上。产业园区内已形成从研发设计到系统集成的完整服务链条。 三、智慧城市与产业升级协同发展 当地政府正推动物联网技术在智慧交通、环境监测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通过建立城市级物联网管理平台,已实现超过10万个终端设备的互联互通。这种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既为技术创新提供应用场景,又通过市场需求反向促进产业升级,形成良性循环。统计显示,南岸区物联网企业数量在过去三年保持年均25%的增长速度。 四、创新生态培育持续释放发展动能 南岸区通过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建设联合实验室等措施,已吸引30余家产业链配套企业聚集。园区内形成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在MEMS传感器、低功耗通信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最新数据显示,当地物联网相关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60%,技术创新正成为驱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当前,南岸区物联网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下一步将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力争在五年内实现千亿级产业规模目标。通过持续优化产业生态、深化国际合作,该区域有望建设成为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创新示范区。
2025-08-26
-
黔江创新农业保险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动能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黔江区通过优化种植业保险政策,将保险机制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建设。该区聚焦水稻、玉米等主粮作物风险保障,构建多层次灾害防范体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市场化风险解决方案,有效提升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 一、覆盖全主体的参保体系 黔江区打破传统小农户参保限制,将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纳入保障范围。通过建立"主体资质审核+作物品种备案"双清单制度,实现区内90%以上规模种植户参保。针对龙头企业定制"保险+信贷"服务包,对连片种植20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给予额外费率优惠,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 二、科学化标的物管理标准 区农业主管部门联合科研机构建立作物品种审定数据库,对马铃薯、油菜等作物的抗逆性、适应性开展动态评估。投保作物需满足三个硬指标: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优良品种、连续种植周期超12个月、符合标准化种植规程。2023年新增抗病性强的新品种8个纳入保险目录,推动良种覆盖率提升至95%。 三、立体式灾害保障网络 创新设立自然灾害分级响应机制,将暴雨、冻害等11类灾害细化为48项量化指标。引入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建立"空中无人机+地面传感器"的定损系统,重大灾害查勘时效缩短至72小时内。针对病虫害实施预防性赔付机制,当区级监测点虫口密度超警戒线时,即可启动预付赔款程序。 四、可持续的补贴长效机制 实行财政补贴资金动态调整制度,根据CPI指数每年更新保费基准。中央与地方财政补贴形成"4:3:1"分担比例,对采用节水灌溉等绿色技术的农户追加5%补贴。设立风险准备金池,当全区赔付率超过110%时自动启用,确保制度可持续运行。2023年累计发放保费补贴超千万元,带动参保面积突破20万亩。 该政策实施以来,黔江区农业保险深度提升至3.2%,高于周边地区平均水平。通过将保险保障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不仅稳定了重要农产品供给,更为社会资本投资农业提供了风险缓冲,初步形成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黔江模式"。
2025-08-26
-
永川凤凰湖产业园摩托车制造企业出口40余国
在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凤凰湖产业园的招商引资成果中,一家摩托车制造企业凭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全球化市场布局崭露头角。该企业自投产以来,产品远销南美、中东、东南亚、非洲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永川高端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典型代表。 一、智能化生产线支撑全球化产能 永川凤凰湖产业园内,三条自动化整车流水线与两条发动机生产线高效运转,年产能突破12万台整车及发动机。技术研发中心与综合检测中心配备行业领先的试验设备,涵盖动力总成测试、环境模拟等环节,确保产品符合欧盟及多国认证标准。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生产数据实时监测,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达90%以上。 二、技术创新驱动国际市场竞争力 企业针对海外市场开发多款差异化产品:东南亚市场偏好高扭矩踏板车,南美地区需求大排量越野车型。研发团队通过模块化设计将新品开发周期缩短30%,并应用电喷系统优化技术,使油耗指标优于同类产品15%。目前持有发明专利20余项,部分车型通过东盟国家GSO认证及非洲SABS标准。 三、全球销售网络构建贸易新格局 依托永川综合保税区物流优势,企业采用“属地报关、一体化通关”模式,出口周期压缩至10天。在哥伦比亚、尼日利亚等国设立海外仓,实现订单响应速度提升50%。前九个月出口额占总产值85%,其中中东市场增长率达40%,成为增长最快区域。 四、产业集群效应助推区域经济升级 作为永川装备制造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带动本地30余家配套企业发展,涵盖轮胎铸造、电控系统等领域。园区已形成从原材料加工到整车制造的完整生态,相关产业年产值突破50亿元。税务数据显示,该企业每百万产值创造就业岗位数高于行业均值12%。 永川区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目前凤凰湖产业园已入驻高端制造项目60余个。该摩托车企业的成功实践,为内陆城市发展外向型制造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路径。
2025-08-26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